关于稻盛和夫关于工作、生活以及人生的使命

2022-08-31 00:23:39
摘要:  关于稻盛和夫关于工作、生活以及人生的使命...

  作为一名企业家,稻盛和夫的声誉溢出了业界,人们或多或少都曾听过他的经营哲学、人生哲学。无比推崇工作的他,在口头禅是“摆烂”“躺平”的青年人中间,依然获得了足够的敬重。

  曾创立两家世界500强公司,78岁高龄将濒临破产的日航扭亏为盈,稻盛和夫的存在,无疑是反“摆烂”、反“躺平”的标杆。

  他的自传《特别认真地生活》,书名就是他一生的写照。青年人嘴上说着“摆烂”“躺平”,心里何尝不在向往、追寻这样的人生态度?

  稻盛和夫推崇工作,尤其推崇勤奋,认为日复一日勤奋地工作,可以锻炼心志、提升人性。他也劝诫现代的年轻人,在工作中切不可好逸恶劳,不要逃避困难,要秉持一颗淳朴的心,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他甚至认为,工作是人生最尊贵、最重要、最有价值的行为。

  在《干法》一书中,他写道:“只有通过长时间不懈地工作,磨砺了心志,才会具备厚重的人格,在生活中沉稳而不摇摆。”

  换作别人说这话,很有可能被认为是资本家的“毒鸡汤”“画大饼”。但稻盛和夫不同,他用自己的一生,践行他所说的理念。

  他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就职于松风工业,被分配到研究新型陶瓷。有机化学出身的他,专业上这份工作并不对口,更谈不上喜欢。工作环境如果不算恶劣,也绝对算不上友好。“公司很穷,没有什么像样的实验设备,也没有上司或前辈可以指导我的工作。”

  与一般青年人不同,他学着改变心态,决定倾注全力先把眼前的工作做好再说。慢慢地,他被所做的工作深深吸引。

  他后来总结:一个人的人生幸福与否,取决于踏上社会后,对于最初被赋予的工作,你有没有主动做出努力去喜欢它。

  对大部分人而言,喜欢不是一种“天赋”,而是努力之后的结果。当人们用“打工”一词形容工作,工作纯粹沦落为生存的手段,任何努力工作,都是一种“为他人作嫁衣”的愚蠢。但稻盛和夫揭示了一个简单的道理,就是工作对人有生存之外的意义,即获得幸福。

  不得不说,工作带来的幸福感,是当下的稀缺品。如果我们诉诸外部环境,原因有许多,如社会分工细化造成的价值感缺失、流水线式的重复枯燥、职场内卷带来的无意义消耗……

  他说,人要在现实社会里生活工作好几十年。因此,对踏上社会后从事的工作要有种迷恋的心态,这点很重要。

  他将之看作一道算术题。如果人每天工作8小时,敷衍工作的人,等于敷衍了人生至少1/3的清醒时光。这是一种多么大的不负责任!

  在稻盛和夫身上,永远可以感受到这种向上的力量。而且,他不光如此激励自己,也激励身边的人,鼓励他们认真去生活,不断完善自身。

  完善自身,既不是为寻求他人的认可,也不是为寻求社会的尊重。向外寻求的人,往往希望以别人的认可,掩盖内心价值感的缺失。就像欣赏一处美景、品尝一道美食,最关心的不是自我感官的愉悦,而是别人的点赞。

  当我们活在别人眼中,而非注重生活本身,即使走过许多的路,见过许多的人,心灵仍是粗糙的、流于表面的。

  对生活认真的人,首先是一个忠于自我的人。一颗敏锐的心灵,生活的印记更为深刻。特别认真地生活的人,也能获得一种极强的内驱力。他的一切行动,是因为内心的召唤和使命,力求在所作的事上问心无愧。

  他准确地阐述为,“人生真正的目的在于培育一颗充满慈悲的、善良的、美好的心灵,即使微不足道,也要为社会为世人尽力,磨炼自己的灵魂。”

  许多伟大的文学作品中,都能看到主人公有同样的觉悟。托尔斯泰《复活》主人公聂赫留朵夫在经历自我救赎后,认识到慈悲、善良是自己的终身事业。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卡拉马佐夫兄弟》中,借阿辽沙之口说,“最要紧的是,我们首先应该善良,其次要诚实,再其次是以后永远不要相互遗忘”。

  如果将之看作一种模模糊糊的道德感,就会轻视它能在人身上产生的巨大的力量。事实上,在普通人身上,我们也能看到同样的向上、向美的力量。

  前几天,合肥“袖珍妈妈”彭霞,感动许多人。彭霞因先天原因,身高只有1。1米。她的工作是每天骑着小三轮,在街上卖气球。一只气球挣两三元,一个月平均能赚上2000多元。她却和丈夫顺利供儿子上了大学,并捐助了6名大学生和24名小学生。

  “善良的人几乎优于伟大的人。”一颗善良的心和认真生活的心,生活的苦难,只会把它锻造得像金子一般。反之,一个对生活得过且过、放任自流的人,亦不会被生活善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