擦肩而过的图片(经常有报道说某小行星接近地球,然后又擦肩而过。那么它们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
据中新网、央视网等媒体8月2日消息:一颗直径约130m的小行星“2019 OK”,以88,500公里时速于北京时间6月25日9时与地球擦肩而过。其最近距离只有7.2万公里,不足月球到地球平均距离的1/5。而让人更捏一把汗的是,此前连科学家们都未发现它的存在。
1、小行星对地球有多大威胁?
如果这颗小行星不幸真撞上了地球,那将产生难以预估的损失,其威力至少相当于30颗广岛原子弹爆炸。2013年一颗直径20m的小行星,爆裂成陨石雨落到了俄罗斯雅宾斯克州,就造成1,500人伤亡。而频繁提及的“通古斯大爆炸”事件,方圆2,000平方公里一片灾难,主流调查结果也认为是小行星的“杰作”。
据科学推测,地球每年会面临数百甚至上千颗小行星威胁,仅进入地球大气层的陨石数量就高达500多颗。当然绝大部分由于个头太小,在下落的过程中已完全烧毁,能达到地面的则屈指可数。
但如果个头够大,其行踪就不得不引起人们的重视。像2017年10月,长约400m的“超级神棍”Oumuamua(奥陌陌),以每秒26公里(折合时速9.36万公里)速度垂直穿越近地太阳系;持续备受关注的小行星“2006 QV89”(直径40m),原本预测有很大概率撞击地球,直到上月中旬才最终解除撞击预警。
2、那么,这些小行星都来自哪里呢?
威胁地球的小行星,有少量是来自太阳系之外,如上文提到的Oumuamua(奥陌陌),但绝大部分还是来自太阳系内部。
在太阳系范围有三个小行星密集区域,介于火星和木星轨道间的“小行星带”,冥王星轨道外的“柯伊伯带”(距太阳50~500A.U.)和“奥尔特云”(距太阳5万~10万A.U.)。
截至2018年,人类在太阳系共发现127万颗小行星,99%都集中在这三个区域,其中“小行星带”就占了40%以上。由于小行星自身不发光,个头小,距离又远,所以这些已发现数量很可能只是其家族中很小的一部分。
除了这三个主要密集区,在地球和火星之间还有“阿波罗小行星”群,在土星和天王星之间还有“半人马小行星”群,在“奥尔特云”之外的“黄道离散天体带”也有小行星分布。
3、小行星,会何去何从?
来自太阳系的小行星,究竟又是如何产生的呢?如此多的小行星,人类该如何应对?
不同分布带上的小行星,其具体产生原因并不相同。主流观点认为:很多小行星的原始材料可能在太阳系形成初期就已存在,由于木星和土星轨道共振阻碍了其进一步结合,因而在接下来的40多亿年时间里,相互之间虽然会偶有一些碰撞或零星组合,但无法形成像地球和火星等的大质量天体。
经过几十亿年净化,绝大多数小行星都能相对稳定地在其轨道上运行。少量个体因轨道扰动或受到其他撞击偏离原轨道的,在木星和土星的强大引力也很难撞向地球,所以我们也没必要“谈‘小行星’色变”。
不过,地球周边还存在着2万多颗小行星,其中直径大于4公里的有数百颗,直径大于1公里的有近万颗。如果一颗直径10公里的小行星撞击地球,那将带来“侏罗纪事件”的全球性灾难。
(▲ 我国发现的第一颗近地小行星1997BR,距地最近0.0005A.U.)
因而,对具有潜在危险的近地小行星进行跟踪监视必不可少。如果要想有效预防具有潜在威胁的小行星,人类必须提前10年就要发现它的踪迹。而文章开篇提到的“2019 OK”,纯属幸运之神眷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