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门华表(北京天安门的“华表”是做什么的)
对我们中国人来说,华表的形象并不陌生,它经常伴随着北京天安门出现。
而且,它作为“中华”文化的一种标志,在人民币、宣传画中经常出现。
古朴精美的华表,烘托着北京天安门的威严气势,既有一种艺术的和谐美感,又具有历史的庄重和威严感。
那么,华表有什么意义呢?这有多种说法。
交通标识
在上古的尧舜时代,人们在交通要道竖立木柱,作为识别方向的标志。这是华表的雏形。
留言板
相传尧、舜帝王时期,为了广开言路,就在一些交通要道树立木柱,以便于人们在上面针砭时弊,书写谏言。也就是鼓励人们给政府提意见,广听民意。
因为它是木质的,于是被称为“谤木”。
天文衡量仪器
古代人曾经立木为竿,通过日影长度,观测地理方位、节气、天象。
由此,古人在建筑施工时,还用这个方法定位取正,也即作为一种尺度衡量参照物。
建筑装饰
古人在建筑施工时,将华表作为一种尺度衡量参照物。一些大型建筑施工期较长,于是就改立木为石柱。
工程完成后,石柱也就作为建筑物的附属部分保留了下来。
于是,华表就逐渐作为建筑形式,树立于宫殿、陵墓等大型建筑物前,做为纪念、标识、装饰的标识。
图腾标志
远古时期,人们往往会把野生动物作为本民族的部落图腾,视如神明,顶礼膜拜。
华表顶端雕刻有动物,就是图腾标志,作为一种望柱的形式固定树立。因而它被称为“桓表”,后来演变为谐音“华表”。
据说曾经是白鹤,象征吉祥。唐朝诗人杜甫有“天寒白鹤归华表,日落青龙见水中”的诗句,其意就是说华表的校顶上雕饰的是白鹤。宋代名画《清明上河图》的华表上也是雕饰有白鹤。
北京天安门华表的特殊意义
北京天安门的华表,与天安门同建于明朝永乐年间。
华表顶端雕刻的动物,是犼(hǒu,音吼),坐姿,象狗又象狮子。
据说这种怪兽是中国神话传说中的食人之兽,喜欢远望,因而称为朝天吼、望天犼。
这个犼有特殊的意义。
天安门的前后,各有一对汉白玉材质柱子,名字叫华表,又称作“望柱”。
天安门门前,那一对华表顶端的石犼面向宫外;天安门后面,那对华表上的的石犼面向宫外。
这里有个很有意思的说法。
宫前的石犼叫“望君归”,意思是盼望皇帝出皇宫后,不要久出不归,迷恋山水风情,应快回宫处理朝政;宫后的石犼叫“望君出”,劝戒皇帝不要老待在宫内贪图安逸,应该多到皇城外去了解民情。
一正一反,劝诫皇帝要勤政亲民。
每根华表,通高为9.57米,直径约一米,重约20吨。
华表由基座、柱身和柱头组成。
基座是须弥座,借鉴了佛教塑像风格。基座外有一圈石栏杆,栏杆的四角石柱上各有一只小石狮,头的朝向与顶端的石犼相同。栏杆对华表有保护作用,还将华表烘托得更加高耸和庄严。
柱身呈八角型,有一条巨龙盘旋而上,布满云纹,有凌空飞腾的气势。
柱头部分雕刻有“承露盘”。
西汉武帝时,认为喝了天降甘露可长生不老,于是下令在神明台上立一铜铸的仙人,双手举过头顶,托着一个铜盘,承接天上的甘露。
这种形式流传下来,只是后来取消了仙人雕像,简化为一只圆盘。
圆盘上面便是石犼雕像,下面横插云板,保留了上古“谤木”的象征意义,上面雕满祥云。
天安门前后的这两对华表,以望柱的形式出现,高大醒目,端庄秀丽,是精美的艺术品。它们富含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散发出一种独特的精神、气质、神韵。
这两对华表,与天安门、天安门前的石狮以及两侧的金水桥、以及旁边的故宫建筑群浑然一体,显得高大巍峨,庄严肃穆,成为中华民族、中华文化的一种标志和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