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魁智空城计(京剧老生都有哪些流派)

2022-09-16 08:45:58
摘要:  于魁智空城计(京剧老生都有哪些流派)...

谭派创始人——谭鑫培(1847——1917)。名金福,湖北江夏(今武昌)人。清“内廷供奉。”艺术上刻苦钻研、勇于创新,讲究音律,能吸收前辈艺人和其他戏曲、曲艺的表演方法、腔调,融会贯通,使唱、做、念、打有机结合,发展了京剧老生的表演艺术。善于根据剧情需要刻画人物,既注重京剧艺术程式,又富有生活气息。唱腔悠扬宛转,饶有韵味,有些则略带感伤,有“云遮月”之称。1900年前后成为京剧界主要代表人物,世称“谭派”。演出剧目《李陵碑》、巜秦琼卖马》、《空城计》、《定军山》、巜汾河湾》、巜桑园寄子》、《战大平》等最著名。陈彦衡曾记录谭的十一个剧目乐谱为巜说谭》、《戏选》、《探母回令》等书,后除《探母回令》外,其余合编为《谭鑫培唱腔集》。

高派创始人——高庆奎(1890——1942)名镇山,号子君,北京人,原藉山西榆次。名丑高士杰之子。十二岁登台,倒嗓后潜心钻研“刘(鸿声)派”,偶与梅兰芳同演《穆柯寨》带《辕门斩子》而成名。嗓音高亮,做念均佳。唱腔质朴、酣畅、劲拔。世称“高派”。所演新编剧目如《哭秦庭》、《史可法》、《重耳走国》等。曾任中华戏曲专科学校教师。

言派创始人——言菊朋(1890——1942)原名锡,北京人。蒙族。曾在清廷蒙藏院任职。因酷爱京剧,业余参加清音雅集、春阳友会等票房。演老生。早年经常观摩谭鑫培演出,并从陈彦衡学“谭派”戏,又向红豆館主、钱金福、王长林等请益,唱、做、唸、打均有基础。1923年,在梅兰芳、陈彦衡等鼓励下,正式参加戏班。以演《汾河湾》、《战太平》、《定军山》、《桑园寄子》、《法场換子》等著名。他文化素养较高,尤精通音律。(上世纪)二十年代未自己挑班后,又在“谭派”基础上,吸收其他行当和京韵大鼓的唱念方法,自创新腔,婉转跌宕、细腻精巧,世称“言派”。独擅剧目《卧龙吊孝》、巜让徐州》等均为“谭派”老生所不演,独辟蹊径,深为世人所推重。

余派创始人——余叔岩(1890——1943)名第祺,湖北罗田人,生于北京。名演员余三胜之孙、余紫云之子。自幼倾慕谭鑫培,并从姚增禄学艺。初以“小小余三胜”艺名在天津演唱,倒嗓后休养,向前辈钱金福、王长林、陈彦衡等请教,拜谭鑫培为师。1915年重行登台,演出《打掍出箱》而名重一时。1916年谭去世后,他成为“谭派”主要传人。继承了唱做并重、文武兼长的艺术特点,并形成自己新的艺术风格,善于以唱腔表达人物思想感情,世称“余派”。以《问樵闹府》、《盗宗卷》、《战太平》、《定军山》、《桑园寄子》等剧最著名。

杨派创始人——杨宝森,字钟季,北京人,原籍安徽合肥。祖父朵仙、伯父小朵均为著名京剧花旦,父孝方演武生。幼年师从裘桂仙,练毯子功;后从陈秀华、鲍吉祥习老生。十岁左右搭斌庆社在北京、上海等地演出。十六岁

倒嗓后,潜心研究余叔岩的表演艺术。因嗓音宽厚有余而高昂不足,故据已条件加以变化。行腔吐字抑扬婉转,自成一格,世称“杨派”。好读书、肯钻研,表演富书卷气。(上世纪)三十年代未曾与马连良、谭富英、奚啸伯并称“四大须生”。代表作有《伍子胥》、《失空斩》、巜击鼓骂曹》、《阳平关》、《珠帘寨》等。三十岁始组织宝华社挑班演出。建国后曾任天津市京剧团团长。

刘派创始人——刘鸿声(1876——1921)一作刘鸿升。字子余,号泽滨,顺义(今属北京市)人。原为小刀铺学徒,因业余爱好京剧而加入班社演唱。先演净脚,深受穆凤山赏识,曾以《八本铡判官》等剧而演压台戏。后改演老生,以嗓音高亢、挺拔、流利而著名,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世称“刘派”。跛足,不善做功。擅演《辕门斩子》、巜斩马谡》、《斩黄袍》、《李陵碑》(碰碑)。四剧习称“三斩一碰”等剧。

麒派创始人——周信芳(1895——1975)名士楚,艺名麒麟童,浙江慈溪人。七岁从陈长兴学戏,并以七龄童艺名开始在杭州演出。演老生。艺术上勇于革新创造,反对墨守成规;博采孙菊仙、谭鑫培、汪桂芬诸家之长,并借鉴花旦冯子和、花脸刘永春等的表演,融会贯通,加以变化,形成自已独特的艺术风格,世称“麒派”,影响很大。他主张表演要真实,着重念白和做功,提倡“七分话白三分唱”,反对唱腔但求悦耳,不顾哀乐。功底深厚,善于通过外部动作表达人物内心感情和思想变化,塑造了许多性格鲜明的艺术形象,如《四进士》的宋士杰、《徐策跑城》的徐策、《箫何月下追韩信》的萧何、《清风亭》的张元秀、《义责王魁》的王中等。历任中国戏曲研究院副院长、华东戏曲研究院院长、上海京剧院院长等职。

马派创始人——马连良(1901——1966)字温如,北京人。回族。幼年入喜连成科班,先习武生,后从蔡荣贵习老生。出科不久即享名。艺术上先宗法贾洪林,兼学余叔岩,最后自成一家,为(上世纪)三十年代“四大须生”之一。早期以做功及念白著名,中年后嗓音恢复,兼重唱功。演剧态度严肃做派潇洒飘逸,唱腔甜润酣畅,重视脚色间相互合作,并对京剧生脚传统技艺作了较大改革,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世称“马派”,是继余叔岩之后京剧老生中最有影响的流派之一。早年演出剧目多由做、唸为主的折子戏加首尾而成的本戏,如《清官冊》、《一捧雪》、《清风亭》、《范仲禹》、《四进士》等,中年时代表剧目有《串龙珠》、《十老安刘》等。《甘露寺》中乔玄、《借东风》中诸葛亮的唱段,经他加工,风靡一时。建国后,曾任北京京剧团团长。

谭派继承人(新谭派)——谭富英(1906——1977)湖北江夏(今武昌)人,谭鑫培之孙,谭小培之子。幼年入富连成科班向萧长华、王喜秀和雷喜福学艺,演老生。出科后又拜余叔岩为师。在演唱和武功方面均有坚实基础,尤长于靠把戏。唱腔继承“谭派”和“余派”风格,并发挥自己的特点,酣畅淋漓,补实大方,人称“新谭派”,为“四大须生”之一。擅长剧目有《定军山》、《空城计》、《战太平》、《击鼓骂曹》等。建国后,曾任北京京剧团副团长。

奚派创始人——奚啸伯(1910——1977),北京人。满族。自幼爱好京剧。青年时代常出入北京票房,唱老生,宗谭派。曾得言菊朋赏识,授以《打鼓骂曹》等剧。二十一岁正式搭班演出,先后辅佐杨小楼、尚和玉、尚小云。1935年加入“承华社”,在上海为梅兰芳配演。经梅提掖,艺事益精。回京后自组“忠信社”,与张君秋、侯玉兰等合作,在京、津、沪等地演出。他缺乏严格幼功训练,但能刻苦自励,认真实践,博采众长,融会贯通,终享盛名。表演上着重刻画人物,唱法上长于喷口吐字,讲究口劲,特别对京剧老生“衣欺”辙的运用,有系统的研究。代表作有《白帝城》、《宝莲灯》、《清官冊》、《苏武牧羊》、《法门寺》等;与小翠花演的《乌龙院》一剧,尤为著名。为“四大须生”之一。建国后,历任北京市京剧四团团长、石家庄地区京剧团副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