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如何理解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2022-09-17 09:47:42
摘要: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如何理解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评述】适,可以。莫,不可以。比,从的意思。义,宜也,合理的意思。

事情到底是可以做?还是不可以做?决定权不在可以与不可以上,而是在于“义”上,在于该不该做上。这就是“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的意思。

用一句来概括就是:合于义(合理)即可,不合于义,就不可。古人:“无可无不可”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读到这里,读懂的人,也就会产生一个问题:如何找到合理(义)?我怎么判断合不合理?

在:“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已经说过,仁是由正确的想法(心)与正确的行动组成的(物)。所以一件事情合不合理,就在于所作所为是否包含了这心与物。包含就是合理,不包含就不合理。就如“空谈误国”,有心(有理想)而无具体行动(空谈)。“实干兴邦”,有理想(兴邦),有实干。从这两个词语的好坏,就可以看出合理的本质。

举个具体的例子:

国共十年内战时的左倾与右倾为什么是错误的?

因为这二者没有找到合理点。先说左倾,只强调理想,而无视敌人的强大,就变成了冒险投机主义。再说右倾,无视理想,过于现实,就变成了投降主义。然而革命(良知、理想)不能放弃,现实(蒋介石的强大)又不能无视。所以对那时的共产党来说到广大农村去,发展自己的力量是最正确。因为这一战略,兼顾了心与物,使得理想在,行动也在。而这一个合理的想法,也奠定了中国革命的结局,最终实现了中国人重新站起来的梦。

所以做人做事,必须以仁做事,必须使心(良知、理想等)与物(行动、现实等)合二为一,如此才是以道行天下,才能确确实实的把事情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