庖丁解牛读后感(你从《论语》中学到了哪些为人处事的道理)

2022-09-21 23:46:47
摘要:  庖丁解牛读后感(你从《论语》中学到了哪些为人处事的道理)...

若得其情,哀矜勿喜

斯宾诺莎说:"无知的人不仅在各方面受到外部原因的扰乱,从未享受灵魂的真正和平,而且过着对上帝、对万物似乎一概无知的生活,活着也是受苦,一旦不再受苦了,也就不再存在了。另一方面,有知的人,在他有知的范围内,简直可以不动心,而且由于理解他自己、上帝、万物都有一定的永恒的必然性,他也就永远存在,永远享受灵魂的和平。"

这是冯友兰的译介,思维的逻辑在此表达的异常明晰,对我而言,犹如最尖端的人工智能在对我讲授哲学,如机械般的严丝合缝,不只读地通了,也想地通了,心里固然一片敞亮,激悦那无所不在的光明,终极的智慧,理想沐浴着人生。可是一转念,想到一切关于绝对的思考最终都难免归于荒谬,于绝对的光明里与绝对的黑暗中,能看见的事物可能都不多。因为我们在终极的否定中,强调着自己的担忧。我们偏执地思考自己办不到的,久而久之更坠入绝对的怀疑而不得安宁。

而当我读到"若得其情,哀矜勿喜"时,我有了一刹那的宽慰,那是忘却永恒的威胁所带来的稍稍平静,下意识中现世安稳的错觉。仅仅是觉得有事可做便由衷的生出欢喜,得其情的人生该是有趣的,得人情,得世情,得无情之情,只觉得这万象的世界里,我们的朝生暮死有了依托,我们恬不知耻地活着并无碍这宇宙的美妙和谐。

得其情是一个最简单自然的事情,像睁开眼看到光一样,这可也是明察秋毫,演世间幽微的朴素心境,它无深忧却具远意,有情的视野背后,没有永远享受和平的灵魂,那洽洽是无知者的幻影。得其情而感则哀,哀而不伤且自持有余为矜,而得其情却不应尽之亦不能尽之,绝对的事物就是绝对的境地,那里恐怕无情可得。

此外若得不是必得,所谓平等的众生,因果里的圆通,也是信之则有,不信则无的诳语,有人得就有人不得,这残酷的偶然性往往使不得者有了对彼岸的向往,这也是不得其情之后的癫狂与痴慢,和彼岸无关。

得其情是人生中可求得的幸运,你看见了你所能看见的,也见识了你所视而不能见的,已知里参差的种种,使你不能信仰,彼岸是痛苦的人生在镜中欢喜的倒影,求之不得的怨怼。未知里,人人都是待宰的牛羊,偶然的逃脱都是分外的奢望,想想都令人胆战心惊,所以 "未知生, 焉知死" 的议论,倒像一道光,投入黑暗之中,使人生不再漆黑一团,就着那光柱里纷飞的尘,人好奇着周遭,开始求生。

斯宾诺莎靠打磨镜片活到四十多岁,最终死于尘肺病,这也许是被哲学轻率简化的人生,但是,永远存在,永远享受和平的灵魂要怎样负担人生的孤独和怎样承受病痛的折磨,我对此实在是不得其情,但我也绝对高兴不起来,斯宾诺莎的一厢情愿,可媲美大麻的快感,随机错置的时空里,任何绝对的,确信的念头,醒来后发现都是对不上号的,例如你只是想回房间睡觉,却推开窗户跳了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