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嶋永久子(《山海经》对于华夏上古文明有没有研究价值,如果有,透过《山海经》能认知怎样的上古文明)

2022-09-22 06:57:12
摘要:  桐嶋永久子(《山海经》对于华夏上古文明有没有研究价值,如果有,透过《山海经》能认知怎样的上古文明)...


感谢邀请。

肯定有价值,而且价值还不小;具体有哪些,就需要慢慢说了。

先要厘清一个概念——华夏的上古时期指什么?

按照学者们的意见,中国的历史,大致可分为上古、中古、近古等阶段。近古,是宋代结束之后至辛亥革命爆发;中古,是秦统一中国,就是公元前221年,至宋末。上古,结束是前221;开始,有两种意见,一种是公元前2000年左右夏代开始。另一种,是公元前3000年左右黄帝开始。

上古之前还有吗?还有,那就是远古了,或者从夏往前推,或者从黄帝往前推。

关于上古究竟从何时开始合适,不在本题目讨论范围之内。 咱们只说按照《山海经》问世的时间,给我们提供了哪些了解之前的上古时期有意义的资料。

这样,确定《山海经》的成书时间,就很关键了。

《山海经》面世之后,研究者众,不说相关著述汗牛充栋,也能以书盈四壁来形容。

现在,对于这本奇书成书于何时,意见已经比较一致,就是在《吕氏春秋》和《淮南子》二书之间,约在战国晚期——公元前300年前后的可能性最大。

近现代学者还有一个比较重要的见解,就是《山海经》最初是西周早期的周王室舆图档案;后来,流传到楚国,吸收了许多楚史巫文化内容,包括巴蜀及西南少数民族的神话传说、风土人情等等重要资料;然后,又辗转到北方,经由阴阳大家邹衍及其后学的补充修订,遂基本成书——所以,书中阴阳五行之色彩亦重。

周王室的舆图档案,之所以“流落民间”,很可能与王子朝奔楚这件事有关。

这个叫“朝”的王子,是周景王的庶长子,曾深受宠爱。公元前520年,周景王未及立王子朝为太子而去世。国人拥立周景王嫡长子姬猛为王,王子朝击杀姬猛自立为王,后晋国攻打王子朝,并拥立姬匄为周敬王。于是王子朝携周室典籍奔楚。

这事儿发生于公元前500年前后。作为周朝史官的老子,如果不是与王子朝通谋,也很可能因此事深受打击,而骑牛出走。

这是周王室绝密资料外泄,至楚被“添油加醋”,再到邹衍手里继续添加,最后成为《山海经》的关键。

既然《山海经》的骨干内容是周王室的舆图,其第一个重要价值,就在于它是周朝天子了解和掌控天下的地理志。

夏商周三代,进入了统一王国阶段。“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这样的观念,已经形成。

夏朝,暂未发现有文字文献留存;商代,甲骨文只是祭祀的卜辞,当也有朝廷文书等文献,很可能未能保存下来。到了西周,国家形态更为成熟,王官的分工也更详细。《周礼》中,记载了邍、翨、薙等官员的名字,他们专门职掌天下舆图的档案资料,包括了中国境内的山川地理、动植物产及地下矿产、名山祭典、远方边裔的情状等等。

这些官员,应该不是仅凭自己的想象随便胡乱写的。写录之前,当有一个调查勘与的过程,不但了解了山川河流,同时也搜集了民情传说。

《山海经》中,有意义的地理记载,基本集中于《五藏山经》之中,所涉幅员极其辽阔。

《中山经》,记载了中原地带,涉及河南、安徽、江西、两湖、四川等。《东山经》,记录了自山东半岛、东北滨海区域,及至朝鲜、日本、琉球群岛等地。《南山经》,记录了自云南、广西、广东、江西、福建,及至越南、老挝、缅甸、泰国、柬埔寨等地。 《西山经》,自陕西、青海、甘肃、新疆,及至中亚。 《北山经》,自河北、山西,及至蒙古、西伯利亚。

书中,以《中山经》为轴心,东南西北,皆由此向外扩展,放射性地记载叙述。这恰恰符合周王室以“中央之国”自诩之特点。

《五藏山经》后面的“记”曰:大禹治水及以后,走遍天下名山,凡有五千三百七十座;所经行土地,则达六万四千五十六里之广。《山经》中记载的山河大地,就是公元前1000年至战国时期,当时中国人所较能知悉的世界地理。 《山海经》,足可称是世界上最早的地理重要文献,具有重要的考古和地质学价值。

《山海经》的第二个重要价值,是记载了当时所发现的宝藏。

《五藏山经》的“五藏”,就是“山海天地之藏”——山海的富藏,天地的宝藏。可以说,《山经》 是一卷古老的宝藏图或宝藏档案。

根据书中记载,天地之间,从东到西,横跨二万八千里;从南到北,纵长二万六千里——有河流发源的山有八千里,容纳河流的河海也有八千里;介绍的矿藏有金银铜铁锡和玉石朱砂垩石等等,出产铜矿的山有四百六十七座,出产铁矿的也有三千六百九十座。

《五藏山经》所记,不是一座座孤立的山,而是各山之间的关联,也就是山脉。对某座山,先讲有无水源,次述林况、矿产、植物、动物——尤其对奇特动植物,既有外形描述,又讲医药、巫术作用和功能。对每个山脉,最后讲述对该山的祭祀方法,介绍主司之神——神的图腾、神的性格与特殊形象。

由众山组成的这份多彩多姿的宝藏图卷,可以想见古之先民的地理观,更可以了解到能运用宝藏知识的史巫之官,是重要的人文财富。

《山海经》的第三个重要价值,是详细记述了各山所产林草鸟兽等动植物资源。

关于林木,书中记载了桂、棪、梓、柟、荆、杞、杻、橿、檀、楮、柞、栎、松、柏、桐、椐、柘、榛、楛、棕、椿、栒、橘、桃、桑、漆、竹等等,非常丰富。

对于林草,《山海经》有很多药用的记载。如凋棠“食之已聋”;荣草“食之已风”;条草“食之已疥”;杜衡“食之已瘿”;器酸“食之已厉”;苦辛“食之已疟”;鬼草“服之不忧”;嘉果“食之不劳”;黄棘“服之不字”,菁蓉也“食之使人无子”;薰草“佩之可以已厉”;黄荏“浴之已疥”。无条还“可以毒鼠”的药如无条;茇、苎葶“可以毒鱼” ,等等。

《山海经》当有林草药配图,在中国医学史上有重要地位。

鸟兽记载亦非常详尽,篇幅关系,遑不多论。

《山海经》的第四个重要价值,是关于帝王世系的记载。

其中有一些,比如王亥,已被甲骨卜辞证实是商族先祖先王,具有重要史实价值。另外一些,则至少反映了不同民族部落对始祖的神话崇拜。

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内容——

1,伏羲与女娲神话,三皇的传说之一,应为源于巴蜀及西南少数民族的传说;

2,神农氏、炎帝神话,三皇传说之二;

3,轩辕氏黄帝神话,五帝传说之一;

4,穷桑氏少皞神话,五帝传说之二;

5,高阳氏颛顼神话 ,五帝传说之三;

6,帝俊、帝学神话,五帝传说之四;

7,尧、舜神话;

8,鲧、禹神话。

之所以称之“神话”,因为记载中的确有神话色彩。但这样的先祖崇拜,仍然为后人探究民族和部落氏族的起源,提供了重要线索。

《山海经》的第五个重要价值,是为研究中国古代神话提供了最好的蓝本。

著名心理学家荣格说,神话是集体潜意识的反映。 不要简单地认为,神话只是荒诞不经的臆想。在原始社会,个人的存在与性格是安顿并融合于群体的生命之中的——族群的生存,关系着个体生存。因此,个人的理想和愿望,不仅与族群共同的理想与愿望紧密结合在一起,而且常常通过神话表达出来。

《山海经》的神话,包括自然现象神话、大地神话、山岳信仰与乐园神话、动植物变化神话,以及神尸变化神话和文化英雄神话。 用华裔学者李丰楙先生的话说——

这些神话都曾经是古老的梦境,表达了民族隐蔽在深处的理想与愿望,同时,也在某种程度上满足了这一理想与愿望。生命终将趋于完结,迫促于死亡的危机,那么经由变化,成为植物或动物,这就是经由神话的幻想与象征,获得部分的满足。现实生活的艰困:天灾交迫、国事困厄,那么,一个昆仑乐园或远方乐土,就能满足个人希望长寿永生与社会和谐安乐的意愿。当个人处境受逼于环境,感到时间的匆迫、空间的狭隘,那么,神话人物的叛逆、不屈、与永不妥协的神性,将使年轻的心灵、创痛的灵魂走向成长,给予挣扎的生命以振奋的力量。因此,神话中的人物将是“道德观念的保护和加强者”,不但护卫了当时的人类,也将是后世本枝百世的后嗣据以生存下去、奋斗下去的守护者、引导者。因此,现代中国人需要重温神话,也将要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现代神话。

这个话,说的无比之好。


总结一下—— 《山海经》记述了地理、山川、道里、部族、物产、祭祀、药物、医巫、原始风俗等上古资料,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关于地理和矿藏,是世界上最早的相关记载,具有考古和地质学价值。书中的帝王世系,具有文献参考价值。书中的神话信仰等内容,具有文化学、神话研究等方面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