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牙齿的十个小常识(古代人是怎么保护牙齿的)
说说古人怎么刷牙,先看几段记载:
《礼记·内则》:“子事父母,鸡初鸣,咸盥(guàn)漱。
《洛神赋》:“含辞未吐,气若幽兰。
《诗经·卫风·硕人》:“齿如瓠(hù)犀。
从这些记载(诗文)中就可以看出,在很早之前,古人就有漱口的习惯了,而且还是分注重口腔卫生,所以牙齿洁白整齐,呵气如兰。
那么,他们到底是怎样保持口腔清洁的呢?
材料
茶水
“凡饮食讫,则以浓茶漱口,烦腻既去,而脾胃自和,凡肉之在齿,得茶漱涤,不觉脱去而不烦挑剔也。”--《三元参赞延寿书》
盐水
唐代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每旦以一捻盐内口中,以暖水含……口齿牢密。"
酒水
“刘几年七十余多,精神不衰,每一饮酒辄一漱口,虽醉不忘也,曰此可以无齿疾。”--《医说》
牙粉
用茯苓和松脂作原料,晒干后碾成粉末。可爱的苏东坡就是这么玩儿的。
牙膏
是的,你没看错,就是牙膏。北宋末年,洪刍编《香谱》,收录了十几个牙膏配方,真正做到吐气如兰。
《太平圣惠方》还载有药膏药齿法:柳枝,槐枝,桑枝煎水熬膏,入姜汁,细辛等每用擦牙。想来这可能是世界上最早的药物牙膏了。
工具
牙签
西晋陆云在给他哥陆机书写的信里说:“一日行曹公器物,有剔牙签,今以一枚寄兄”。
翻译一下就是“我买了点牙签快递给你。”
(图片来源:知乎)
1976年,江西省南昌市发掘了汉末三国东吴时代的高荣墓葬。其中有一个金制的,两端分别为耳挖勺和小杨枝的龙形器物。研究者考证认为此系墓主人生前用来剔除齿间食物残渣的口腔清扫用具,此小杨枝也就是今天牙签的雏形。
杨柳枝
在晚唐时期,讲究的会把杨柳枝泡在水里,要用的时候,用牙齿将一头咬成扫帚状,当作牙刷。这种方法,李时珍曾为其代言:用杨柳枝刷牙,我感到很开心!(削为牙枝,涤齿甚妙)。
当然,如果没有杨柳,你也别死等着要找杨柳枝,要活学活用举一反三,杨柳枝可以找其他替代,比如桃枝。
牙刷
牙刷这一说法,早在宋代就已出现,叫“刷牙子”,当时已有专门生产、经营牙刷的铺子,也有客商往来贩卖。
而牙刷出现的时间则更早,在辽墓穴中发现过骨质的牙刷柄,它是迄今发现的、世界最早牙刷实物,距今已有1000多年。
方式
含漱法
配合各种漱口材料,喝一口水,咕噜噜,咕噜噜,吐出来,真好玩。
揩指法
用手指刷牙。沾一点牙粉之类的洁牙材料,戳进嘴里,左戳戳,右戳戳,戳得牙齿白又白。
刷齿法
顾名思义,就是指用牙刷,涂上牙膏或其他洁牙材料刷牙。跟现代人差不多了。
其他
我们经常在各种古文中能看到描写漂亮姑娘都会用到“呵气如兰”的描述,这是怎么做到的呢?
这都是“鸡舌香”的功劳,鸡舌香就是母丁香,因形状像鸡舌,所以叫鸡舌香。
《日华子》:“鸡舌香治口气,所以三省故事,郎官含鸡舌香,欲其奏事对答,其气芬芳,至今方书为然。出大食国。”
除了鸡舌香,还有白芷等香,含在嘴里跟鸡舌香一样能让人呵气如兰,比今天的口香糖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
古人对香的追求很高,有很读书都是专门记载各种香的,比如我们前面提到的《香谱》。除了口香糖,还有香水,不过这些都是贵族才能玩的。
只要你足够贵族,用香修一栋房子都行(沉香、檀木),在这样的环境下长大,每个人都是含香,都能和蝴蝶做朋友。
话说回来,呵气如不如兰,其实还得看对方是谁。嗯…就是看颜值,我们感受一下:所以说,如果对方颜值够高,你够爱Ta,别说呵气如兰了,放屁如兰也是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