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形针创意手工(Tiffany为什么推出两万多一个的回形针)
这几天Tiffany那个18K金,售价高达13000元人民币的曲别针吓死了好多人,于是很多人说:贫穷限制了我的想象力……但其实限制我们想象力的不是贫穷,而是对于奢侈品及当代饰品的理解。
上世纪60年代之后,由欧美开始兴起的一种挑战各种材质组合,以实验性的创造、艺术性的思考,加上手工制作让首饰转而成为一种表现个人思考,甚至是反映社会的媒介。自此当代首饰不再以漂亮和装饰为目的,它同时也摆脱了“财富”,“经久耐用”及“特权”的寓意,当代首饰被更多的作为一种自我个性的表达符号,而贵金属、钻石等贴有“大众化”标签的贵重材料,也从当代珠宝首饰设计师的视线中逐渐淡出,或是彻底转化为表达“个性”思想的媒介。
不仅如此,当代首饰的材料范围也得到了扩展。可以是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用品,例如:纸张、玻璃、木材、颜料、布料...换言之,当代首饰已经涉及到了对材料的研究,这就要求艺术家有很强的调研能力和工艺技法。在某种程度上,媒介材料的选取会与作品的思想感情产生链接,通过某种特定的材料能更好的反映出作品想要表达的意境,同时也表现个性化。
更有甚者,对媒介材料的扩展进行了极端化的尝试,那就是不使用媒介材料。例如:利用灯光照在模特身上的影子,或是太阳在人体身上晒出的痕迹,甚至是直接利用人体所作的装置作品。当然,与其将这类“概念首饰”归类为首饰,可能将其归为“艺术作品”更为合适。
Kim Buck作为丹麦最杰出的当代首饰艺术家,是当代首饰的先锋及起源人之一。他的作品同时追求当代首饰“形而上”的创作理念和传统金工的一丝不苟。虽然Kim Buck总习惯自称为“金匠”,但在其首饰创作生涯中,他始终致力于通过表现首饰的深层意义来打破传统首饰只作为饰品的概念。他在2005年的作品《Diamond Ring》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Kim Buck在此系列作品中挑战传统珠宝里“钻石”这一贵重材质的意义,他将人们对钻石的传统认知抽离出来并形成一种概念,这种概念可以是财富的象征,也可以是人间美好事物的代表。虽然对钻石的理解不尽相同,但我们取得的共识则是这件作品意味着首饰的价值不再是材料本身,而是它“形而上”的内在含意和引发出的思考。
所以再把话题回到Tiffany为什么要出一个如此贵的曲别针,很多人说这是让有钱人装13用的,笔者在这里就结合当代首饰的概念提出一个会被喷子喷死的的观点:那就是如果我们把这个曲别针视为一件首饰作品,(曲别针可以是首饰吗?当然!你买上20个串在一起,随你想当手链还是项链)那么或许它是在向我们的权威认知提出挑战,为什么一个曲别针就不能值这么多钱?曲别针就该是5毛钱一个?我们的认知到底是真理还是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