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杨丹:从贴近生活到节气文化气象播报不枯燥

2022-09-07 21:45:24
摘要:  主持人杨丹:从贴近生活到节气文化气象播报不枯燥...

  9月7日是白露节气。“一场秋雨一场凉,一场白露一场霜”,按照往年的状况,每年这个时节,南方还在夏末,而北方已入秋天,大部分地区都将迎来一年之中最绚烂和喜悦的季节。本期云对话连线中国气象局中国天气主持人杨丹老师,与她聊一聊秋天与气象的关联,以及天气播报背后的故事。

  在我们眼中,秋天是一个美好的季节,秋高气爽,绚烂多彩。但在气象人杨丹眼里,这些只是外在表现,秋天还有很多面孔。

  秋季有六个节气,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依次反映大自然从热到冷、寒来暑往的变化的过程。

  在中秋节前后,暖湿气流开始变弱,空气变得干爽起来,一下子从夏天的闷热感觉里面跳脱出来,冷空气开始加强,但又不是很强,所以它带来的不是那种彻骨的寒冷,而是让人感觉非常舒适的秋凉。杨丹表示,基本上九、十月份从华北到江南,都可以陆续地感受到秋天美好宜人的一面。但秋天气温骤降,昼夜温差大,在关注舒适、绚烂的同时,也会提醒及时添衣保暖。

  秋天除了温和的阳光,也有秋雨绵绵的一面。杨丹总结道,相比夏天雷雨的暴脾气,秋雨不大也不急,有些地方一下就是很多天,尤其以四川、贵州为中心以及周边地区,九、十月很多时候又是一个多雨的季节。

  相比于其他主持工作,气象预报都是围绕阴、晴、雨、雪等展开,看起来会枯燥无味。但杨丹认为,气象人的工作就是让天气预报变得不枯燥,会挖空心思探寻天气的前因后果,梳理天气脉络,带入更多有趣、有对比的气象知识。同样是播报下雪,广州叫多年不遇,沈阳叫家常便饭。再比如北京下第一场雪和第N场雪,大家关注度也是不一样的。所以,相同天气基于不同的背景,主持人讲述内容和表达方式是完全不同的。

  主持人的心情有时候也会受到天气的影响。杨丹讲述了下雪的心情,有一次预报北京会迎来第一场雪,半夜回到家,晚上睡不着会拉开窗帘,看外面有没有下雪,如果没下,也会着急。好在早上终于下雪了,踩着松软厚实的积雪去上班,心情和大家一样喜悦,而且会把感受在天气预报中分享给观众。

  目前,气象传播的内容在扩宽,不再局限于气象信息传递,而是拓展到生活生产中与天气相关的方方面面,细致到针对各行各业,有体育、旅游、农业等行业预报。另外,针对花粉过敏人群,赏花看红叶人群,甚至穿衣穿秋裤等,都会有相关指南。

  天气预报不再是围绕“阴晴雨雪”,还扩展到天气背后和周边,还有气象文化的挖掘。比如宋英杰老师针对二十四节气的研究探索,就是对中国传统气象文化的创新和传承。杨丹认为,“天气预报一点都不单调,可以探索的领域真的是非常的多。”

  随着各种新兴媒体出现,天气预报不再是记忆里电视机中的刻板样式。杨丹表示,新传播方式出现,也让气象信息拥有更多的方式发布。除了电台、电视台这种传统渠道之外,现在有中国天气网,中国天气APP,同时还入驻微博、微信公号、抖音、快手、B站等平台。不同阅读习惯的受众,都可以在第一时间通过不同平台了解到最新的天气预警信息。

  随着网络短视频爆发式的增长,《天气预报》主持人团队也有自己的短视频账号“天气主播说”,并入驻抖音、快手、视频号,每天都会有主持人解读重点天气,成为媒体融合背景下天气播报内容的创新实践。

  每当即将出现重大天气情况,气象部门会通过各种途径发布气象预报和预警信息,当结果与公众感受发生偏差时,难免会被吐槽“天气预报不准”。

  对于这个问题,杨丹则表示,天气预报是一种预测,很难达到百分之百的准确。有时候气象是瞬息万变,就如同一个喜怒无常的人,从预测到实际发生的这段时间里,还存在多种不确定因素。另外也有理解上的不同,比如下雨,天气预报通常会描述未来24小时内的降雨量。大雨的标准是24小时内降雨量在25-50毫米之间。如果1-2小时内下来,肯定是倾盆大雨,但是如果24小时均匀下来,可能就是毛毛细雨。

  经历过今夏的酷暑,网上也有不少声音,“夏天的极端高温,是否会导致冬季出现极寒天气”。杨丹从专业的角度给出答案,从气象上来看,今年南方遭遇的极端高温天气,是副热带高压异常偏强导致的,如果它异常偏强,就会热得不同寻常,再加上拉尼娜事件、西南季风偏弱等因素,现在判断冬季会不会极寒可能为时过早,需要根据未来气候变化,由专家预测。

  对于未来工作的重心,杨丹透露还是主持气象节目,如果有一天不再主持节目,会想做天气相关的事情,比如把大自然的四季变换用画笔画出来,或许有一天可以办一个自己与天气的画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