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幸福生活)向阳村里的“95后”外乡大学生:带领村民向阳生活
中新网呼伦贝尔9月8日电 题:向阳村里的“95后”外乡大学生:带领村民向阳生活
“今年木耳收入预计能达到50余万元,带动40户村民务工就业。”这几天和村民们忙乎在食用菌基地的李博晒得黝黑,压根儿看不出是名大学生,更看不出是个“95后”。
李博是河北人,2016年考取内蒙古农业大学,2020年本科毕业后,他放弃了继续攻读研究生的机会,选择参加内蒙古自治区选调生考试,来到距离老家2000余公里的呼伦贝尔根河市。
由于根河市没有行政村建制,经根河市委组织部协调,2021年5月,李博被选派到邻近的鄂伦春自治旗向阳村任职工作,现任村党支部书记助理
“作为一个外乡人,初来乍到,除了冬季将近-40?℃的寒冷,剩下的只有迷茫。”李博咯咯笑道。
作为一个外乡人,沟通成为李博需要迈过的第一道坎。贫困户王艳丽第一次求助李博是为了办理“农合”。
当时特别害怕给村民留下“空有学历、不过如此”的印象,于是,李博硬着头皮帮王艳丽按照流程缴完费才恍然大悟,原来“农合”就是“农村合作医疗保险”。
这样的“土话”他听不懂也说不溜。“从那天起,我便和村干部、村民们多聊天,这也成了我的‘学习课堂’。”如今,李博的一口河北话成功“修炼”成了地道的东北腔。
不仅要“音近”,更要“脸熟”,顶着一张“生面孔”的李博在村里吃了不少闭门羹。
李博回忆,在一次入户走访中,村里独居的李海看着他手里拿的宣传资料,警惕地说道:“我听不懂也不需要,下次不要再来了。”转身就关上了小院大门。
听着李大爷院子里大黄狗的声声狂吠,李博垂头丧气地返回村委会。村支书得知后,传授了一套与村民“打交道”的小诀窍。
“要先了解村民的生活困难,再找他们关心的话题去谈。”按照村支书所说,李博用了2个多月的时间对全村190户常住户进行了挨家走访,每一户的生活情况和所需所求不仅记在了备忘录上,也印刻在他的脑海中。这也为他带动村民发展产业,走上振兴路提供了足够底气。
向阳村是当地有名的传统农业大村,总耕地面积36000多亩,受自然、历史等多重因素制约,过去一直发展得较为缓慢,得益于脱贫攻坚工作的强力推进,2019年实现全村脱贫。
2022年向阳村被列为食用菌、中草药、紫苏种植基地建设试点。而如何把这些产业做大、做强?如何做好后期管理?如何用电商平台打出当地特色品牌,增加农民经济收入,提高生活质量水平?
李博全程参与管理的15万袋黑木耳、334亩中草药、45亩紫苏的种植,精心挑选村里经验丰富的种植能手协助管理、规范种植,同时探索利用新媒体直播平台推广木耳产业种植过程,拓宽销售渠道。
木耳虽小,却为乡村振兴贡献巨大能量,2021年“小木耳”为向阳村村民及村集体经济带来40余万元的收入,今年便可将大家带上“致富”的快车道。
1年多的驻村生活,村民一声声“小李啊”,让李博感到踏实。他说自己已经渐渐从“局外人”真正变成了“村里人”,见证着向阳村产业发展逐步成熟壮大。
李博告诉记者,下一步,向阳村继续以产业发展为指引,在黑木耳种植、农产品加工等方向用心聚力,为村民争取无息、低息贷款,以产业动能带动村民们向阳生活。(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