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晚会一次科技与传统的浪漫碰撞
9月10日晚,《中央广播电视总台2022年中秋晚会》一经播出,引起网友一片好评。各种新科技的应用,让中秋意境完美呈现。在感叹晚会获得成功的同时,也让人感叹科技带来的变化。让更多人了解新科技,在群众心中传播科学的种子,是晚会的另一种成功。
中秋晚会获得好评,很大程度源于各类新技术给人们带来的新体验。无论是航天员刘洋赠予歌手李宇春一颗星的跨时空互动,还是《声声慢》中万茜踏入苏绣,穿梭于针脚的唯美。8K超高清技术、三维菁彩声技术和虚拟成像方面等新科技,完美诠释“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意境。对此网友纷纷留言,“传统文化与新技术的结合太梦幻”“看这么美的秋晚,想家了”。
特别是晚会通过“百城千屏”超高清公共大屏传播体系,在全国70个城市270多块户外地标大屏同步播出,扩展观看渠道。完美契合、画面精美和普及面广,晚会为展示科技成果提供舞台。事实上,科学不能是闭门造车,科技的魅力需要不断秀出来。一场引人驻足观看的晚会,展现科技实力的同时,也能激发大众了解科技的热情。晚会的成功依靠新技术的利用,而晚会也成功吸引更多人去了解科技,这无疑能达成一种良性循环。
历年来,各种晚会都是集中展现科技成果的舞台。越来越多的知识,以科技为支撑,通过电视平台等各种形式呈现在普通人面前。一方面,传统文化通过科技,从纸上走出来。比如《诗经》变成了舞台剧、动画片,《论语》变成了启蒙小故事。一方面,通过电视、晚会等形式,普通人学习科学知识的门槛也有所降低。从无人机进行空域造景,到此次舞台升空营造的天地互动,还有天空课堂、开学第一课等等,现场讲解、实验演示等都能帮助破解公众的科学疑惑。由此可见,科技不光能够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还能改变人们的学习方式。以科技为媒介,让各类精美的文化变成优质的节目,传播出去,吸引更多人去探索、学习,是科普教学的进步。
随着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新时代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意见》《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和《“十四五”国家科学技术普及发展规划》等计划的出台,为新时期科普提出了新要求。喜欢和感兴趣是让人专精某种知识的根本。千百年来,从千里江陵一日还的诗句到轮船技术的研发应用,从凡尔纳的《海底两万里》到潜艇技术的研究下水,从动画片《变形金刚》到如今的机器人科技运用,从月宫传说到中国的探月工程、载人航天技术。水无常形,人无常态。科普教育形式不能局限于各类节日宣讲和文字传播,应该更平民点,更普通点。
让科技魅力无处不在,让科技成果改变人们学习方式,让更多人通过电视、网络等形式了解文化、了解科学,参与到科学中去,才是科技传播更好的模样。文化是精髓,科技是载体。科普入门的门槛越低,就更能带动更多人去探索研究新科技。让越来越多的知识平民化一点,让科技引领人们足不出户就可以了解古人如何生活及科学的原理,让越来越多的新科技普及转变教学形式,能在更多人心中埋下科技的种子。科学种子种得越广,科技强国的路才能更宽。
新科技的运用是此次中秋晚会美轮美奂的根本;让更多新科技通过电视普及,让科学的种子传播更广,是此次中秋晚会一大成功。透过此次晚会,人们共同见证了一场科技与传统碰撞的浪漫盛宴。